伯樂樹
伯樂樹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.
疊珠樹科 Akaniaceae 伯樂樹屬 Bretschneidera
形態(tài)特征:喬木,高10-20m;樹皮灰白褐色。羽狀復葉,總軸有疏短柔毛或無毛;小葉5-8對,紙質或革質,葉長橢圓形,基部多少偏斜,長6-26cm,寬3-9cm,全緣,葉面無毛,葉背粉綠色或灰白色,有短柔毛;葉脈在葉背明顯,側脈8-15對?;ㄐ蜷L20-36cm;總花梗、花梗、花萼外面有棕色短絨毛;花淡紅色。果橢圓球形,近球形或闊卵形,被柔毛;種子橢圓球形,平滑,成熟時長約1.8cm,直徑約1.3cm。花期3-9月,果期5月至翌年4月。
識別要點:羽狀復葉,小葉5-8對,葉背蒼白色;總狀花序,花粉紅色;蒴果被毛。
分布與生境:江西產(chǎn)武寧、永修、修水、廣豐、鉛山、廣信、貴溪、資溪、廣昌、宜黃、金溪、黎川、宜豐、袁州、 銅鼓、靖安、蘆溪、井岡山、安福、永豐、永新、遂川、石城、安遠、贛縣、上猶、龍南、崇義、信豐、全 南、大余、尋烏;全國產(chǎn)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廣西。生于200-1400m的山地林中、溝谷或山谷兩側山坡。
保護級別: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Ⅱ
受危因素:伯樂樹起源較為久遠,單種屬,為中國特有的第三紀孑遺植物。伯樂樹分布較廣,但種群數(shù)量極其稀少,僅零星分布于亞熱帶低山至中山地帶,不形成群落,同時,對生長環(huán)境要求較高,野外極少見到。伯樂樹種子胚乳豐富,容易遭到嚙齒類動物啃食,種子發(fā)芽后幼苗死亡率極高,再加上長期以來因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破壞導致結實變少,天然更新困難,已經(jīng)處于瀕危狀態(tài)。
種群現(xiàn)狀:江西野生伯樂樹分布較廣,南北都有分布,其中主要集中分布在羅霄山脈、九連山脈、武夷山脈、九嶺山和幕阜山,多為自然保護區(qū)和偏遠山區(qū)內,零星散生于濕潤的山谷、溝谷坡地或溪旁的常綠-落葉闊葉混交林中,為中性偏陽樹種,幼年耐蔭,野外多見成年大樹,幼苗和幼樹少見,且多被喬層樹種遮蔽,生長緩慢。
價值與用途:伯樂樹樹干通直、粉紅色的花朵、暗紅色的果實具有較高的觀賞。其主根直伸,側根發(fā)達,為深根性樹種,抗風力強,生長較快,為中低山區(qū)的一個優(yōu)良用材樹種。同時,也是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統(tǒng)發(fā)育和古地理、古氣候等方面重要的材料。